触爱行动,有爱就会有奇迹

家在苏州,一座城市打破国界的嬗变


 

家在苏州,一座城市打破国界的嬗变
外国友人在苏州“外国人才艺大赛”活动中留影

 

    拥有4000多年传奇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传统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相融交汇,织就出独特的江南,融合出美丽的人间天堂。
  在这座江苏最富庶的城市,6万多名外籍人士生活在袅绕着吴侬软语,承袭着历史文化风韵的街巷里,和所有的苏州人一样,悠闲淡定地过着安逸而又精致的日子。
  作为一座高度开放的城市,苏州外资企业集聚,外籍人士众多,他们为古老而传统的苏州,展现了国际化的一面。但如何让他们真正感知苏州、融入苏州,再通过他们把苏州推介到世界各地?这是苏州市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根据中央和江苏省委外宣办的要求,近年来,苏州市积极开展“灯下亮”工程建设,将其视为推进城市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一部分予以精心打造。该市充分调动整合涉外资源,通过涉外活动、民俗节庆、服务体系和媒体宣传等方式,以“家在苏州”、“hi-nehao”为统一识别标志,在诸多领域先行先试,增强了“灯下亮”工程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有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家在苏州:没有国界隔阂的温暖城市
  过去在苏州工作的老外最害怕“天黑”,天黑了他们无处可去,这时无法言语的孤独感和思乡情一下子涌来,真的让他们无处可逃。老外们盼望着周末快点来到,因为周末可以去大都市上海。而今,生活在苏州的老外,已经不需要再煎熬“白天不懂夜了黑”的生活。近年来,苏州市积极开展各类针对外籍人士的社区活动,丰富外籍人士的业余生活,努力把苏州营造成他们的第二故乡。2009年11月1日,250多名在苏外籍人士聚集在园区独墅湖畔,参加了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苏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家在苏州外籍人士金秋联谊会”暨“Hi-Nehao在苏外籍人士摄影图片派对”,来自北美、欧洲、亚洲等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们在一起分享彼此用光影记录下的苏州生活。
  在联谊会上,组办方从所有的图片中甄选出了59幅,在一块大展板上进行集中展示,这些图片记录的内容不尽相同,有婚礼、郊游、舞会、家庭生活等,每张图片上无一例外都有这些外国朋友大大的笑脸。为了让外国友人把这些生动的纪念带回家,组办方还特意把这些佳作收录成册每人赠送一本。
  2010年9月26日晚,作为湖西社区每月一次的境外人士沙龙,工业园区中央公园大舞台上演“金鸡湖之夜”湖西社区第十届“金秋月明市区情”文艺晚会境外人士专场。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尼日利亚等多个国家的乐队成员一一登场,东西方文化与文明在此交汇融合,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相聚相亲,成就了绝妙的“洋苏州”。
  早在几年前,苏州玲珑湾社区居委会就已经开始积极打造“双语社区”,在为外籍人士提供“盆景寄存服务”、“说法堂法律服务”、“中国文化课堂”等的基础上,又于2010年5月专为社区外籍太太开设舞蹈课,包括瑜伽、健身舞等。为外籍太太们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也为她们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由中外合作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工委合作创办的“家园”服务平台日前也已启动。由西交利物浦的学生为湖西境外人士沙龙提供志愿者服务,提升活动精彩程度与受欢迎程度;为外籍人士提供语言学习以及文化体验等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活动;利用学术与编辑能力,为社区的外籍人士出版简单易读的中英文注解式的图文资料;开发互动网络社区,在校学生可以与外籍人士实时在线交流;汇集生活必需信息,成立“苏州外籍人士信息呼叫中心”,为其提供咨询与帮助等。
  在苏州,外籍人士“啄木鸟” 志愿队俨然成了小小联合国,目前成员有丹麦籍、马来西亚籍、美籍、俄罗斯籍等近20人。“啄木鸟”们充分发挥“啄”的精神,啄出“小虫”不少。让园区的中英文标识更规范,让生活在园区的外籍人士和游客对这些标识“一目了然”,进一步提升园区国际形象,真正与国际无缝接轨。老外们在苏州的“小日子”相当滋润,社区涉外联谊会、寒山寺除夕听钟声、国际旅游节和社区中秋晚会等,可谓是一年四季活动不断,精彩纷呈。这些活动为外籍人士开启了一扇了解苏州的窗口,更让他们零距离触摸吴地文化,切身感受了中国文化的神韵。
  家在苏州:“市民待遇”更显天堂魅力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明确从下个月15日起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就业必须参加职工类五项社会保险。
  而在苏州,很早就开始了外国人参保问题的探索。2005年6月14日,苏州出台了《关于外国人、华侨和台港澳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凡按规定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华侨回国就业证》或《台港澳人员就业证》,未到达国家和省规定的退休年龄,并在苏州市工作的外国人、华侨和台港澳人员(不包括具有与我国互签实施社会保险协定国家国籍、提供已在本国参保证明的人员),在与国内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后,可按规定参加企业所在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
  当年8月12日,高新区两名外籍员工荒木真耶子和强尼托马斯首批参保,成为了苏州市也是江苏省首批参加社会保险的外国人。目前苏州全市已有245名外国就业人员参保,和苏州户籍参保职工一样,他们持卡可在定点医疗机构划卡就医,享受同等的养老、医保、工伤待遇。
  将境外员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保障了境外员工的合法权益,还有利于解除企业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苏州还将目光投向了众多的“洋囡囡”,截至目前,累计有1847名“洋囡囡”参加市区少年儿童医疗保险,只要缴费60元,“洋娃娃”就可以和其他苏州少儿一样享受医保。
  近年来,苏州市提出“人人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消除地域和国籍差别,在苏州工作生活的 “老外”们将在很多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分享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成果。
  为了方便长期在苏州市区工作、生活的外籍和港澳台人员游览园林,苏州对常年居住在苏州的外籍人士开放办理园林年卡。和苏州市民一样,老外办理园林年卡同样只需要支付120元的费用,就可以在拙政园、虎丘等园林景点全年累计游玩100次。
  而在此之前,苏州更是在江苏省率先开放了境外高龄人士免费乘坐公交车的待遇,境外人士凭着公交高龄卡就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在采访中,很多境外人士表示,其实一张高龄卡或者园林卡给他们带来的经济上的实惠是有限的,但是很多“老外”特别看重这些小小的卡,因为这些卡让他们有了归属感,使他们享受了苏州市民的待遇。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外融入苏州,如今在苏州可以在各个场合看见“老外”,大到经济论坛,小到社区活动,苏州人开始在很多生活细节上给予“老外”更多的市民待遇。而苏州人给众多“老外”市民待遇的同时,也更加显示人间天堂魅力。来自韩国的金先生已经在苏州呆了整整10年,能讲一口流利的苏州话,自己开了一个公司,在苏州生活很惬意。他开玩笑地说,现在他已经忘记在韩国的家是什么模样了,自己已经是个地道的苏州人。
  家在苏州:造就“灯下亮”品牌魅力
  “走出去”和“请进来”,是对外宣传的两大主要途径。与“走出去”相比,对送上门来的外国人的宣传工作相对要更容易些,但也许正是越容易的事情,越不容易引起重视的缘故。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一些城市对于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的宣传工作,反倒做得不够,以至于他们身在中国却得不到适合的资讯,如同“灯下黑”一般。苏州市外宣办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苏州的“灯下亮”工程主抓一个“亮”字。近年来,苏州把“灯下亮”工程视为城市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一部分,以“家在苏州”为品牌,以“hi-nehao”(谐音“嗨,你好”)为统一识别标志,积极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灯下亮”工程,不仅贴近外籍人士的工作与生活,同时洋溢着浓厚的苏州文化特色,增强了外宣工作的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苏州,“灯下亮”已经延伸到最基层的社区。工业园区公安分局结合辖区境外人员较多的实际,在境外人员集中入住的天域小区探索成立了全省首家集住宿登记、信息采集、纠纷调解、防范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涉外服务站。依托小区服务站,对入住境外人员实行“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社区民警在境外人员签证(注)即将到期前,将信息反馈给物业管家及时上门告知。对怠于办理的境外人员,由社区民警上门督促。对经常不在住处的境外人员进行电话或者短信提示。及时了解境外人员在租房、就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主动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推动问题解决。
  除了最基层的社区,苏州各区以及团市委、旅游、园林等部门,也纷纷推出各自的创新措施。例如:位于平江区的平江路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城风貌,对外籍人士极具吸引力。苏州团市委与平江区联合举办古建修复的“工作营”,就吸引了众多外籍人士参加;平江路上举办的“状元文化节”,以其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也吸引了众多外籍人士兴致勃勃的观看。
  据统计,“家在苏州”系列活动的外籍人士参与率达50%以上,影响率达80%以上,覆盖了整个苏州下辖的五市七区。
  苏州市外宣办负责人坦言,从实际工作来看,“灯下亮”要实现短期效应并不困难,难在长期“亮”下去,成为城市功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苏州在实践中结合本地情况,在“灯下亮”的长效机制探索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与苏州经济同步发展的一个事实是,来到苏州就业、生活的外国人越来越多。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外籍人士,苏州开办了外籍人士社区资讯网站、推出市长咨询日等个性化、品牌化服务。
  在发展传统型社区的同时,苏州着力打造创新型“洋社区”,积极开展各类针对外籍人士的社区活动,丰富外籍人士的业余生活,努力把苏州营造成他们的第二故乡。
  苏州市外宣办负责人表示,“灯下亮”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国际化问题。目前,苏州已把“灯下亮”视为城市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一部分,纳入城市的总体发展计划,并体现在整个城市发展规划中,体现在街道等公共设施、窗口服务行业的外语标识、服务等各个方面。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苏州的“灯下亮”工程将越发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记者 应志刚
《人民网》2012年1月29日

 



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