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爱行动,有爱就会有奇迹

居委会“当家人”的“薪火”传承


    他们被称为“小巷总理”,耀眼的虚拟光环,无法阻挡他们的艰辛与勤劳。平凡的背后,是共同的理想与不朽的传奇。社工队伍从最初的50、60后到最近的“90后”履新,薪火传承了五代人。社区是个大箩筐,上面千条线,最终都归结到“一根针”里。
  “60后”当家人:“两面拍”与“两手牵”
  李菊芳是平江区观前街道小公园社区的“当家人”,属于“60后”的李菊芳有着老一代社工的典型特质:热心肠、会聊天、爱走街串巷……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辖区里走走,看看新的一天有什么事情要解决、有什么情况需要记录,2004年就加入“社工”队伍,在小公园社区工作了五年多,有多少户居民、多少户商家、多少座房屋、谁家的老人生病了、谁家的孩子最近功课下降了,李菊芳闭着眼睛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来。
  熟悉社区的一切情况是每一位社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过李菊芳告诉记者,像她这个年龄的老一代社工,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手“独家秘诀”。“一手牵着商户,一手拉着居民”,和谐地处理两者关系,是李菊芳这个“掌门人”的独门绝技。
  “最初刚到社区时,天天面对这么多商户,我其实也很不好意思,但是时间长了,经过不断的交流,慢慢地大家都成了朋友,作为朋友相互帮帮忙是很正常的了。”去年的三八妇女节,李菊芳组织起辖区内的女性居民办一次包馄饨的聚会,等20斤馄饨皮买回来之后大家才发现,竟然没有人有本事调制出这么多的肉馅!一个电话,李菊芳打到了辖区内的老字号餐馆得月楼,20分钟以后得月楼就派两个小师傅亲自送来了几大盆肉馅。“最初总是向商家要一些东西,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很熟悉了,每到逢年过节,还没等到我开口,他们就会主动打电话来问我有什么需要了。”去年夏天,观前街道组织了一批居民骨干作为志愿者走上街头维持交通秩序,辖区内的一家食品公司的经理在和李菊芳聊天时知道了这个情况,主动提出供应一部分消暑饮料和食物作为社区慰问志愿者的礼物。“不管是我自己开口向他们要的,还是他们主动提出来给的,这么多年我真的从商家那里获得了很多东西,但是这其中的每一件东西,都全部送给了我们的居民,社区里连一瓶矿泉水都没有留下过。”
  商家愿意常年无条件地赠送礼物给辖区居民,这可不是李菊芳一个人每天和他们聊聊天培养感情就能实现的,归根结底是因为社区也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困难,这对他们来说是花钱都买不来的。
  谈到自己即将退休这件事,李菊芳很淡然:“我们一直在做传帮带的工作,每次和商家沟通交流,我都尽量带着新人一起去。我希望在我退休之前,新来的这些大学生社工们能够把我们社区的这个好传统学到手。”
  70后:他们让社区居民放心
  1月5日上午,潼泾社区党委书记罗瑾华叫来了一老一少两位社区工作者,一起整理核实选民信息,罗瑾华说,自己虽然懂电脑,但操作不如年轻社区工作者熟练,因此叫年轻人负责往电脑里输入资料速度快;自己则和另外一位老社区工作者负责核实这些信息,用罗瑾华的话说:“她做事细心,有她一起核实我放心!”
  在采访罗瑾华的时候,她手中拿着的一本小本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罗瑾华告诉记者,这是她的随身笔记本,社区有什么事、居民有什么事,她都要记上一笔,空下来就要翻出来看看,时刻提醒自己是不是有事遗漏。记者随手拿过笔记本翻了一下,大到老新村改造、小到社区开会通知,难怪社区居民这样评价罗瑾华:“有她在,我们就觉得放心。”
  关于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罗瑾华有着自己的看法。“社区居民之所以信任社区,是因为我们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十分合理,老中青三代相互搭配,最大化发挥各自的作用,尽心尽力为居民办事。”罗瑾华说,老中青三代社区工作者,各自有着优缺点,老一代社区工作者们心思缜密、处理社区问题经验丰富,但往往受制于精力等因素的限制; 年轻的80、90后社区工作者则精力旺盛、热情高,但他们缺乏经验、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容易忽略细节。罗瑾华作为社区书记,成为了这两代社区工作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罗瑾华也在致力于将他们糅合在一起,用老一代的经验带领年轻人成长。
  “付出比得到更有幸福感”
    苏艳:80后社区主任的快乐生活
  出生于1980年的苏艳,是苏州工业园区枫情水岸社区居委会主任。别看她文静秀气,做起工作来却风风火火、干净利落。
  “刚开始敲不开居民家的门,很是惶恐。”苏艳告诉记者,她最初在接触社区工作时,主要负责计划生育和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而计生工作需要经常敲开居民家门进行走访和宣传。仅这项工作,就让苏艳常吃“闭门羹。
  后来,苏艳虚心向同事和湖东社工委的领导请教,先找社区文艺团队的叔叔阿姨们聊天,与他们混个“脸熟”,再通过社区举办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逐步与小区里的年轻人接触。嘿,你别说,苏艳就这样在居民心中把枫情水岸居委会的“品牌”打出去了,也产生了“号召力”。现在再没遇到居民拒绝开门的事情。
  苏艳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这无疑给枫情水岸社区注入了新活力。她带领的社区小团队在园区湖东策划组织了首个社区相亲会; 办起了党员义务巡逻队、妈咪会、小小红枫叶等志愿者队伍; 组织社区外籍居民举办“洋话连篇”英语课堂;还建起了俏奶奶舞蹈队、开心聊吧……
  也有不少人问过苏艳,作为一名80后大学生,为何选择做一名社区工作者?苏艳说,到社区工作,接触的是不同层次的居民,而且每天都要与他们打交道、做朋友,居民的阅历都非常丰富。工作过程中,还能向这些居民讨教经验。
  苏艳告诉记者,她已经深深爱上自己的社区工作,在她看来,付出比得到更有幸福感。
  “一声‘谢谢’让我很满足”
    陆诗怡:90后女孩特别关爱老年人
  在园区湖西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记者一眼就认出了陆诗怡。因为现场的工作者中,她是最年轻的一位,看上去还像个在校大学生。
  不过,当记者与这位1990年出生的社区工作者交谈时,才发现陆诗怡并不胆怯,而且非常健谈。尽管做社区工作才7个月,她对工作的程序和要点如数家珍。
  “一站式服务中心”是服务社区居民的窗口,陆诗怡主要负责居民的创业手续报批、创业培训和养老援助等工作。起初,虽然对业务不熟悉,而且很多居民来办《劳动手册》时,携带的资料不齐全,但陆诗怡总是耐心地告知对方还需要哪些资料。
  小陆对老年人非常呵护和关心。前段时间,园区四季新社区一对70多岁的老人,来一站式服务中心办理“养老援助”申请手续。由于老人只携带了身份证,小陆立即帮老人联系社区办理好相关的手续,并帮他们找到一位“家政阿姨”。末了,小陆还给这对老人留下自己的电话,并叮嘱“家政阿姨”平时忙完家政,再要陪老人聊聊天、散散步。
  “居民的一声‘谢谢’我就很满足了。小陆表示,其实,居民的感谢,就是对她工作的肯定。

记者 沈红娣 周伟蔚 杭雷 张登峰
《姑苏晚报》2012年1月6日

 



隐藏